融媒體技術(第2版)
溫懷疆、史惠、章化冰、薑燕冰、何光威、鄒雪蘭
商品描述
"本書以融媒體中心廣電傳媒類節目的採集、製作、播發、傳輸、覆蓋、監測、接收與重現為主 線,將全書分成5篇—基礎與概念篇、製作與播發篇、存儲與檢索篇、傳輸與覆蓋篇、融合與創新 篇,共12章。 本書汲取相關圖書的優點,並結合近幾年的實踐和教學經驗,在原有傳統廣播電視技術的基礎 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創新,增添了不少廣電媒體融合方面的新技術與新方案,以開闊讀者視野,如融 媒體、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 ChatGPT 、大模型、元宇宙、虛擬現實、基於內容的檢索技術、 NGB-W、物聯網技術、超高清電視技術、裸眼3D電視技術以及無人機航拍技術等。 本書內容涉及面較廣,但主要側重一些知識和概念的導入,擺脫大量公式推導,簡化內容,適用 於傳媒類院校的普通類和藝術類學生作為導引課來學習、參考,也可作為廣電傳媒類剛入職的新員工 的入門讀物。 "
目錄大綱
目 錄
基礎與概念篇
第1章 融媒體及相關技術基礎 2
1.1 融媒體 2
1.1.1 相關概念 3
1.1.2 融媒體的特徵 4
1.1.3 融媒體的融合模式 6
1.1.4 媒體融合的發展 7
1.1.5 媒體融合的意義 8
1.1.6 融媒體及其技術的發展趨勢 8
1.2 因特網 11
1.2.1 電腦的組成 11
1.2.2 電腦網絡的幾個概念 13
1.2.3 因特網、因特網和萬維網 14
1.2.4 因特網的主要特性 14
1.2.5 因特網的構成 15
1.2.6 因特網的接入 16
1.2.7 IPv4協議 19
1.2.8 IPv6協議 22
1.2.9 IPv4向IPv6過渡 24
1.3 雲計算 24
1.3.1 雲計算的技術特點 25
1.3.2 雲計算的基本構架 25
1.3.3 雲計算的核心技術 26
1.4 大數據 26
1.4.1 大數據的定義 26
1.4.2 數據的換算 28
1.4.3 大數據產業市場主體 28
1.4.4 大數據的特點 28
1.4.5 大數據技術 29
1.4.6 大數據在媒體中的應用 30
1.5 虛擬現實 31
1.5.1 虛擬現實的定義 31
1.5.2 基本特徵 32
1.5.3 系統構成和實現過程 32
1.5.4 支撐技術 33
1.5.5 關鍵技術 33
1.5.6 VR技術的演進 36
1.5.7 應用領域 38
1.6 新興融媒體技術 41
1.6.1 人工智能和大模型 41
1.6.2 AIGC與ChatGPT 43
1.6.3 5G技術 47
1.6.4 區塊鏈技術 50
1.6.5 元宇宙 53
1.6.6 WiFi 6和WiFi 7 55
1.7 思考與練習 56
第2章 電聲基礎 58
2.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58
2.1.1 聲音和聲波 58
2.1.2 聲波的產生和傳播 59
2.2 重要聲學物理量 59
2.2.1 頻率、周期、波長和聲速 60
2.2.2 倍頻程 61
2.2.3 聲功率 61
2.2.4 聲壓級 61
2.3 聲音的三要素 62
2.3.1 響度 62
2.3.2 音調 63
2.3.3 音色 64
2.4 人耳的聽覺特性 64
2.4.1 聽覺系統 64
2.4.2 聽閾特性和聽域 65
2.4.3 掩蔽效應 66
2.4.4 哈斯效應 67
2.5 聲音的混響 68
2.5.1 混響和回聲的概念 68
2.5.2 電子混響 68
2.6 分貝的概念 69
2.6.1 分貝定義 69
2.6.2 電壓電平級(dBm,dBu,dBV) 69
2.7 VU表、PPM表與dBFS 70
2.7.1 VU表 70
2.7.2 PPM表 70
2.7.3 數字滿度電平 71
2.8 立體聲原理 71
2.8.1 雙耳效應聽覺特性 71
2.8.2 立體聲概念 73
2.8.3 雙聲道立體聲拾音技術 74
2.9 聲頻的數字化與編碼 79
2.9.1 數字聲頻 79
2.9.2 聲頻編碼壓縮 83
2.10 思考題 85
第3章 電視相關的基礎知識 86
3.1 視覺和光學基礎知識 86
3.1.1 光的基礎 86
3.1.2 視覺特性 88
3.1.3 色度學基礎 90
3.2 圖像特性 93
3.2.1 圖像的重要參數 93
3.2.2 矢量圖和位圖 95
3.3 電視的基礎知識 96
3.3.1 黑白電視圖像採集原理 96
3.3.2 光電轉換 98
3.3.3 電光轉換 102
3.3.4 黑白全電視信號 105
3.3.5 光電轉換中的非線性灰度系數γ 107
3.3.6 彩色電視圖像攝取 107
3.3.7 電視制式 108
3.4 數字電視的基礎知識 109
3.4.1 數字電視的概念 109
3.4.2 數字電視的主要優勢 109
3.4.3 數字電視系統的基本構成 110
3.4.4 數字電視傳輸通道和方式 111
3.4.5 數字電視廣播的標準制式 111
3.4.6 數字電視的清晰度 112
3.4.7 數字電視關鍵技術 112
3.5 視頻壓縮技術 113
3.5.1 視頻編碼技術種類 113
3.5.2 視頻數據冗餘 115
3.5.3 視頻文件格式簡介 116
3.6 思考題 118
製作與播發篇
第4章 電視中心系統 122
4.1 演播室系統 122
4.1.1 演播室的分類 122
4.1.2 演播室的聲學要求 123
4.1.3 演播室的照明與布光 124
4.2 聲頻系統 126
4.2.1 傳聲器 126
4.2.2 揚聲器和揚聲器系統 129
4.2.3 調音台 133
4.2.4 錄音設備 135
4.2.5 監聽耳機 135
4.2.6 周邊設備 136
4.3 視頻系統 138
4.3.1 攝像機 138
4.3.2 錄像機 143
4.3.3 切換台 144
4.4 控制室和周邊系統 146
4.4.1 控制室 146
4.4.2 周邊系統 147
4.5 主要聲視頻接頭與插口 149
4.5.1 3.5mm和6.35mm插頭 149
4.5.2 卡儂頭 149
4.5.3 RCA接頭 149
4.5.4 BNC接頭 150
4.5.5 HDMI 150
4.6 思考題 151
第5章 電視節目製作 152
5.1 編輯製作技術 152
5.1.1 線性編輯 152
5.1.2 非線性編輯 153
5.1.3 視頻切換 158
5.1.4 數字視頻特技 160
5.1.5 字幕 163
5.1.6 索貝公司4K後期製作整體解決方案 163
5.2 電視節目製作方式 164
5.2.1 ENG系統 164
5.2.2 現場節目製作系統(EFP) 165
5.2.3 ESP系統 165
5.3 虛擬演播室 167
5.3.1 虛擬演播室的發展 169
5.3.2 虛擬演播室的分類 169
5.3.3 虛擬演播室的構成 171
5.3.4 工作原理 172
5.3.5 虛擬演播室的關鍵技術 173
5.3.6 技術展望 177
5.4 在線圖文包裝技術 177
5.4.1 在線圖文包裝技術的概念 177
5.4.2 在線圖文包裝技術的特點 178
5.4.3 渲染技術 179
5.4.4 在線圖文包裝系統 180
5.4.5 在線圖文包裝系統的應用 182
5.5 全媒體演播室 185
5.5.1 全媒體的含義 185
5.5.2 全媒體演播室系統的組成 186
5.5.3 全媒體演播室系統的發展趨勢 188
5.6 思考題 189
第6章 電視中心節目播控系統 190
6.1 節目播控系統概述 190
6.1.1 播控中心的組成與結構 190
6.1.2 播出相關的概念 190
6.2 播控系統 191
6.2.1 總控系統 191
6.2.2 播出系統 191
6.2.3 軟件系統 193
6.3 高清、標清同播 194
6.3.1 高清、標清同播質量要求 194
6.3.2 高清節目制播碼率策略 194
6.4 4K超高清播出系統技術規範 195
6.4.1 節目信息交互技術要求 195
6.4.2 視聲頻文件交互技術要求 196
6.4.3 視聲頻信號技術要求 196
6.5 全台網技術 196
6.5.1 全台網概念 197
6.5.2 系統組成 197
6.5.3 系統總線架構 198
6.5.4 系統總體流程 199
6.6 3G/4G/5G直播系統 199
6.6.1 3G/4G直播系統組成 199
6.6.2 3G/4G播發模式 201
6.6.3 3G/4G直播系統服務器的部署方式 202
6.6.4 4G直播技術 203
6.6.5 5G直播背包 204
6.7 思考題 206
存儲與檢索篇
第7章 媒體存儲技術 208
7.1 媒體的存儲介質 208
7.1.1 磁存儲介質 208
7.1.2 光存儲介質 211
7.1.3 移動存儲設備 217
7.2 網絡存儲技術 221
7.2.1 網絡存儲的意義 221
7.2.2 網絡存儲架構 222
7.2.3 網絡存儲技術趨勢 225
7.2.4 數據的存儲方式 227
7.2.5 數據容災 228
7.3 思考題 229
第8章 媒體資產管理與檢索 230
8.1 媒體資產管理系統 230
8.1.1 媒體資產管理產生的背景 230
8.1.2 媒體資產的含義 230
8.1.3 媒體資產管理系統概述 231
8.1.4 媒體資產管理系統的組成與功能 232
8.1.5 媒體資產管理的關鍵技術 234
8.2 基於內容的檢索技術 235
8.2.1 圖像檢索 236
8.2.2 視頻檢索 239
8.2.3 聲頻檢索 242
8.3 思考題 243
傳輸與覆蓋篇
第9章 無線廣播電視 246
9.1 無線廣播電視的技術基礎 246
9.1.1 無線廣播的歷史 246
9.1.2 廣播電視頻段的劃分 247
9.1.3 廣播電視載波信息的類型 247
9.1.4 電波傳播 248
9.1.5 無線多徑波 249
9.2 調制技術概述 250
9.2.1 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 250
9.2.2 調制的概念和意義 250
9.2.3 模擬調制 250
9.2.4 數字調制 251
9.3 調幅廣播 252
9.3.1 技術要求 252
9.3.2 調幅廣播發射台的組成 253
9.3.3 調幅發射機 254
9.3.4 調幅廣播的接收 255
9.4 調頻廣播 256
9.4.1 技術要求 256
9.4.2 調頻廣播的優點 257
9.4.3 立體聲廣播 257
9.4.4 調頻發射機組成 258
9.4.5 調頻廣播的接收 259
9.5 地面廣播電視系統 259
9.5.1 地面電視廣播系統的組成與特點 260
9.5.2 電視信號的調制 261
9.5.3 電視信號的發射與接收 263
9.5.4 電視頻道及頻段的劃分 265
9.6 廣播電視發射台 266
9.6.1 調幅廣播發射台(轉播台) 266
9.6.2 調頻廣播和電視發射台(轉播台) 267
9.7 廣播電視的監測 267
9.7.1 調頻廣播和電視發射台(轉播台) 269
9.7.2 總體系統架構 269
9.7.3 自台監測系統 269
9.8 數字廣播 270
9.8.1 數字聲頻廣播的制式 270
9.8.2 數字聲頻廣播的優勢 271
9.8.3 數字聲頻廣播關鍵技術 272
9.8.4 DAB 274
9.8.5 DRM 276
9.8.6 CDR 278
9.9 思考題 279
第10章 廣播電視傳輸與覆蓋 280
10.1 有線廣播電視系統 280
10.1.1 有線電視的起源與發展 280
10.1.2 有線電視系統的基本組成 281
10.1.3 有線數字電視系統 283
10.1.4 數字多路微波分配系統 284
10.2 衛星電視廣播傳輸系統 285
10.2.1 衛星廣播常用術語 287
10.2.2 衛星廣播電視信號的處理 287
10.2.3 衛星信號傳輸標準 288
10.2.4 衛星電視廣播系統的組成 288
10.2.5 衛星直播車 291
10.3 網絡傳輸與覆蓋 293
10.3.1 固定網絡視聲頻傳輸與覆蓋 293
10.3.2 移動網絡覆蓋和Media-Web 296
10.4 同步廣播 297
10.4.1 同步聲頻廣播 297
10.4.2 電視廣播單頻網 300
10.5 思考題 303
融合與創新篇
第11章 融媒體平臺建設 306
11.1 省級融媒體平臺 306
11.2 融媒體中心 307
11.2.1 融媒體中心的概念 307
11.2.2 融媒體中心的構成 307
11.2.3 建設思路 308
11.2.4 平臺的雲架構 309
11.2.5 三微一端 311
11.3 應急廣播 312
11.3.1 國外的應急廣播 312
11.3.2 我國的應急廣播體系 313
11.3.3 應急廣播平臺 315
11.3.4 調度控制平臺功能 316
11.3.5 傳輸覆蓋網 318
11.3.6 快速傳送通道 318
11.3.7 應急廣播終端 318
11.3.8 效果監測評估系統 318
11.4 思考題 318
第12章 融合創新 319
12.1 NGB-W技術 319
12.1.1 系統架構 319
12.1.2 系統特點 320
12.1.3 應用領域 322
12.2 超高清和3D電視 323
12.2.1 HDR和UHD 323
12.2.2 4K電視 323
12.2.3 8K電視 324
12.2.4 3D電視 324
12.3 大屏顯示技術 329
12.3.1 大屏電視 329
12.3.2 高分辨LED 331
12.3.3 大屏拼接技術 332
12.4 無人機航拍 334
12.4.1 無人機的概念 334
12.4.2 無人機航拍飛控技術 334
12.4.3 航拍無人機的核心部件 335
12.4.4 航拍無人機的基本功能 335
12.5 思考題 335
參考文獻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