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空間探索與實踐
《數據空間探索與實踐》編寫組
- 出版商: 機械工業
- 出版日期: 2025-11-01
- 售價: $594
- 語言: 簡體中文
- 頁數: 280
- ISBN: 7111796195
- ISBN-13: 9787111796190
-
相關分類:
Data-visualization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4週~6週)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這是一部系統梳理和總結華為在數據空間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的著作,全面講解了如何構建可信、可控、可證的數據流通體系,旨在為跨主體、跨邊界數據共享這一難題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華為致力於數據空間理論與架構的研究近8年,積極參與 數據空間協會(IDSA)、 Gaia-X 等 組織的生態共建與標準制定,並與歐洲的相關科研機構在研究項目上開展了大量的合作。華為成功研發了自己的數據空間服務產品EDS(交換數據空間),並在鯤鵬昇騰生態率先得到驗證,如今已經在華為內部的4大類20多個場景和外部的大量客戶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此基礎上,華為將自己在數據空間理論框架、工程實踐、落地原則等方面的認知、經驗、教訓凝結成了這本書。本書將為您揭示數據流通的破局之道,從理論到實踐、從架構到落地,全面解析數據空間這一創新方案。閱讀本書,您將收獲:(1)一套完整的數據空間知識體系: 全書共11章,系統覆蓋了數據流通的時代背景與世界性難題、歐洲數據空間的 實踐、數據空間的4大設計原則和五層三維參考架構、數據連接器的6大關鍵能力,以及如何構建“可信、可控、可證”的數據流通保障機制。(2)一套可落地的企業實踐方法: 詳細闡述了企業在部署和運營數據空間時需要解答的3個關鍵問題(誰來用、誰來管、怎麼用),並提供了4大類企業應用場景的實操指南,涵蓋企業內部、集團內、產業鏈上下遊以及與外部組織間的數據交換模式。(3)一套面向未來的前瞻性思考: 深入探討了在AI大模型時代,數據空間如何應對數據流通的新挑戰,以及如何支撐AI場景下的數據可控利用,展望了數據空間成為未來 數據要素流通基礎設施的宏偉藍圖。本書將為您的數據戰略規劃和數字化轉型實踐提供 價值的參考與指引,幫助您在數據浪潮中占得先機。
作者簡介
馬運(MA YUN),華為公司數據總架構師、數據首席專家、信息架構專家委員會主任、數據管理教研室主任。<br />2015年至2022年期間,在華為公司擔任數據管理部部長、質量與流程IT首席數據官,負責公司信息架構、數據底座和數據治理體系建設,主持公司數據資產管理、元數據驅動產品信息管理、主權可控數據交換等變革項目,深度參與數字化轉型工作。暢銷書《華為數據之道》 作者,《華為數字化轉型之道》主要作者。<br />曾在瑞典愛立信總部工作多年,擔任產品線業務總監、集團信息管理部總監。曾任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統計教研室主任、經濟系主任,在瑞典 公路與運輸研究院任客座研究員。<br />當前研究領域:企業AI數據管理、AI+區塊鏈、數據要素價值量化。
目錄大綱
序
前言
第1章 數據流通釋放價值
1.1 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的改革全面鋪開2
1.2 企業數據的價值實現4
1.2.1 沿著業務流的數據清潔4
1.2.2 脫離業務流的數據共享7
1.2.3 跨越主體的數據交換10
1.3 企業數據定位的變化14
1.3.1 數據是IT的一部分15
1.3.2 數據作為企業戰略資產15
1.3.3 數據成為生產要素18
1.4 企業數據流通模式的演進20
1.4.1 數據流通從集成、匯聚到交換20
1.4.2 數據交換的關鍵:跨主體邊界後的可控23
1.5 小結26
第2章 數據流通的世界級難題
2.1 數據要素的獨特性給流通帶來新難題28
2.1.1 難以管控數據使用29
2.1.2 增加數據使用風險31
2.2 數據主體的利益保障和風險控制31
2.2.1 商業利益32
2.2.2 法律合規遵從34
2.2.3 技術保障35
2.3 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應對戰略及舉措36
2.4 小結44
第3章 數據流通難題的歐洲實踐
3.1 數據空間的由來46
3.1.1 從“工業數據空間”到“國際數據空間”46
3.1.2 數據空間的基本理念:保護“數據主權”47
3.2 數據空間的4個設計原則49
3.2.1 你決定你的數據如何被使用49
3.2.2 以數據和服務質量為基礎的公平競爭環境50
3.2.3 去中心化、技術中立的基礎架構50
3.2.4 公共與私營組織共同治理51
3.3 五層三維的數據空間參考架構52
3.3.1 業務層:定義數據空間的4類參與方及協作關系52
3.3.2 功能層:數據空間的6大能力特性55
3.3.3 流程層:定義數據交換的5大步驟56
3.3.4 信息層:數據空間的六邊形模型58
3.3.5 系統層:以連接器為核心的6大組件60
3.3.6 安全維度:基於最佳實踐的6個安全設計62
3.3.7 認證維度:個人、組織與組件的安全合規63
3.3.8 治理維度:以“聯邦”的形式實現數據
空間的安全可信交互64
3.4 數據空間已從理論走向實踐64
3.4.1 理論體系已經相對完善64
3.4.2 數據空間生態已經成型65
3.4.3 領先數字企業布局數據空間配套服務66
3.4.4 初具規模的業務應用66
3.5 數據空間寫入《歐洲數據戰略》及《數據法案》67
3.5.1 《歐洲數據戰略》:建立9大數據空間67
3.5.2 《數據法案》:將數據空間定位為基礎設施
和數據治理機制68
3.6 小結69
第4章 數據空間的底層邏輯
4.1 數據流通面臨的現實訴求72
4.1.1 組織內部門間的敏感數據獲取74
4.1.2 集團與子公司、事業群之間的可控數據共享74
4.1.3 華為與外部企業的數據交換74
4.1.4 華為與生態鏈上下遊的數據協作75
4.2 在數字世界履行數據交換合約75
4.2.1 現實世界的數據交換合約通過法律執行
有滯後性75
4.2.2 基於數據合約的控制技術履行合同條款77
4.3 數據空間的基本特征79
4.3.1 參與主體通過數據連接器交換和使用數據81
4.3.2 具備運營清算能力81
4.3.3 以可清算範圍界定數據空間邊界82
4.4 數據空間中的數據合約83
4.4.1 可在線協商的數據合約85
4.4.2 可標識的數據合約86
4.4.3 基於規則進行履行驗收的數據合約87
4.4.4 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合約89
4.5 數據空間中的數據策略90
4.5.1 從訪問控制到使用控制90
4.5.2 數據使用控制策略是跨邊界的控制91
4.5.3 多維可組合的“4W2H”策略描述模型92
4.6 小結94
第5章 數據空間的總體設計
5.1 數據空間的工程能力要求95
5.1.1 多模態數據按需靈活接入97
5.1.2 滿足不同運營要求的4種交換模式98
5.1.3 人、系統與設備均可按策略消費數據99
5.1.4 兼容現有的數字化環境進行部署101
5.2 數據空間中的參與角色102
5.2.1 保障數據空間可持續運轉的清算運營方103
5.2.2 供應數據資源的數據提供方104
5.2.3 獲取數據價值的數據消費方105
5.2.4 為數據增值的數據服務方106
5.3 數據空間中面向交換的數據形態107
5.3.1 符合交換要求的資源成為數據交換資源109
5.3.2 數據交換單元是傳輸、驗收、使用和
清算的最小單元111
5.3.3 數據Offer是由交換單元組成的數據合約
標的物112
5.3.4 供需雙方共同達成的數據交換合約113
5.4 數據空間中的交換業務流114
5.4.1 提供與控制數據的業務流117
5.4.2 獲取和使用數據的業務流118
5.4.3 處理與加工數據的業務流119
5.4.4 清算與運營的業務流120
5.5 數據空間的核心能力組件122
5.5.1 交換數據及執行合約的連接器能力123
5.5.2 實現組織、個人及組件認證的可信能力124
5.5.3 決定數據如何被使用的可控能力125
5.5.4 全鏈路追溯清算的可證能力125
5.6 小結126
第6章 數據空間中的數據連接器
6.1 數據連接器的關鍵能力特性128
6.1.1 數據資源接入128
6.1.2 數據資源管理132
6.1.3 數據合約管理136
6.1.4 數據傳輸和傳輸協議138
6.1.5 數據消費和App管理145
6.1.6 數據連接器的配置與監控運營149
6.2 數據連接器的分層解耦架構152
6.2.1 數據連接器的業務作業面與數據處理面153
6.2.2 數據處理面數據集成服務的解耦架構155
6.2.3 數據連接器南向環境資源解耦架構158
6.2.4 數據連接器與數據空間中組件的交互關系160
6.3 適應多場景、多環境的數據連接器163
6.3.1 數據連接器的三種使用場景163
6.3.2 數據連接器的三種安全級別形態164
6.3.3 數據連接器的三種部署模式167
6.4 小結170
第7章 數據空間中的可信、可控、可證
7.1 什麼是可信、可控、可證171
7.2 基於數據空間信任框架保障可信173
7.2.1 數據空間的信任框架173
7.2.2 空間組織及人員可信175
7.2.3 數據服務及組件可信178
7.2.4 平臺及環境資源可信180
7.3 基於開放數字權利語言的可控策略實現182
7.3.1 標準化、機器可執行的控制策略182
7.3.2 控制策略的實現機制:定義、執行與決策188
7.3.3 面向業務場景的服務化與模板化能力191
7.4 基於區塊鏈實現數據交換的可證追溯與清算192
7.4.1 實現數據合約履行的透明可證192
7.4.2 基於數字探針端到端的實時記錄193
7.4.3 探針數據上鏈防篡改194
7.4.4 標準化的查證與清算服務195
7.5 小結198
第8章 數據空間的部署與運營
8.1 啟動數據空間的3個關鍵問題200
8.1.1 誰來用:使用場景的識別200
8.1.2 誰來管:明確運營主體及職責202
8.1.3 怎麼用:被調用並嵌入現有業務流程203
8.2 數據空間裝載與運營204
8.2.1 如何開通數據空間204
8.2.2 如何在數據空間中交換數據207
8.2.3 如何運營數據空間213
8.3 小結216
第9章 數據空間的企業應用
9.1 企業應用數據空間的四類場景220
9.1.1 企業內各業務部門間的數據交換222
9.1.2 企業總部與分公司間的數據交換224
9.1.3 企業與生態鏈上下遊間的數據交換227
9.1.4 企業與外部組織間的數據交換231
9.2 部署數據空間的三類典型範式237
9.2.1 範式1?:1︰1模式238
9.2.2 範式2?:1︰N模式239
9.2.3 範式3?:N︰N模式240
9.3 設計業務模板以滿足場景覆用需求241
9.4 小結244
第10章 數據空間與AI大模型
10.1 AI大模型時代數據既豐富又稀缺246
10.1.1 數據成為驅動AI大模型發展的
核心要素246
10.1.2 激活非結構化數據資產的潛在價值247
10.1.3 高質量數據集成為稀缺資源249
10.2 AI大模型時代數據流通的挑戰250
10.2.1 AI大模型需要數據可用又可見250
10.2.2 大規模高質量數據流通安全風險更高251
10.2.3 數據形態變化導致權限失效舉證更難251
10.3 探索AI大模型的數據控制254
10.3.1 控制AI大模型的數據讀取256
10.3.2 控制AI大模型的數據讀取與加工258
10.3.3 控制AI大模型的數據讀取、加工與訓練260
10.4 數據空間支撐AI大模型的場景推演262
10.4.1 自建數據空間控制AI數據集流轉
使用262
10.4.2 參與數據空間生態獲取更多的AI
數據集263
10.5 小結265
第11章 數據空間未來展望
11.1 數據空間將成為大型組織數據要素流通的
標準配置268
11.1.1 數據空間促進大型企業跨組織協作268
11.1.2 數據空間提升上下遊生態安全水平269
11.2 行業數據空間支撐開放協作解決行業挑戰270
11.2.1 行業數據空間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270
11.2.2 歐盟行業數據空間布局初見雛形271
11.3 數據空間成為國家數據要素流通的基礎設施273
11.3.1 城市數據空間激發數據成為發展
新動力273
11.3.2 海量數據優勢轉化為國家競爭
新優勢274
11.4 數據空間成為全球數據流通的“絲綢之路”276
11.4.1 跨境數據流動推動全球協作共贏277
11.4.2 數據交換標準護航全球數據流通278
11.5 小結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