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論:新個體經濟學
林忠正
- 出版商: 翰蘆圖書
- 出版日期: 2025-05-16
- 售價: $500
- 貴賓價: 9.5 折 $475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384
- ISBN: 6267582213
- ISBN-13: 9786267582213
-
相關分類:
經濟學 Economy
立即出貨 (庫存=1)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選擇或做決定是人類非常尋常的心智活動,研究與了解人類的一個最基本面向就是探索人類如何做決策。
經濟學自我宣稱是一門研究選擇的科學,但經濟學的標準選擇理論卻是一套充滿爭議與缺陷的理論體系。
不少經濟學家前仆後繼地意圖發展一套合理的嶄新選擇理論體系,但卻還未傳出佳音。變化論是剛剛誕生於台灣的嶄新的選擇理論體系。
變化論的核心假設是,人在做選擇時是對不同的「變化」進行比較。
簡單地說,變化論主張人做選擇時,是對不同的「由出發點到目標的簡單變化」進行比較,而現今主流的經濟學和心理學的標準選擇理論的核心假設是人在做選擇時只是對不同的「目標」進行比較。
變化論可以在新的核心假設下,解釋很多令主流經濟學家感到困擾的人類選擇現象。
變化論有潛力處理現在已經知道的所有對主流標準選擇理論的挑戰,很可能是一種能夠把經濟學從它目前的悲慘狀態中救拔出來的創新性理論發展,而有機會成為解釋人類選擇行為的統一理論。
希望您會對變化論感到好奇而想讀讀看。
作者簡介:
林忠正
現職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博士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碩士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學士
經歷
.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合聘教授
.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合聘教授
.東海大學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助研究員
.輔仁大學兼任副教授
.輔仁大學兼任講師
.台灣大學兼任講師
研究領域
.效用理論
.序數邊際效用分析法
.效率工資理論
作者簡介
林忠正
十年磨一劍:探尋一套新經濟學理論體系
簡單地說,「變化論」主張選擇是對不同的「變化」(一個選項組合變動到另一個選項組合)做比較,標準選擇理論主張選擇只是對不同的「選項組合」做比較。 —本書作者
很多經濟學家都不滿意現今教科書裡的主流經濟學理論體系,雖然有不少經濟學家前仆後繼地嘗試去發展一套新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意圖去取代它,但卻還未傳出佳音,如何建構一套合理的嶄新經濟學理論體系仍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經濟學研究課題。
十年前2015年6月6日,在台灣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由經濟學系王信實教授發起為我提議去發展的一套新經濟學選擇理論—交易的「得」與「失」的序數邊際效用理論(the ordinal marginal utility theory),所主辦的一場名為「個體選擇理論之重建」的學術研究方法工作坊裡,我在會議中解釋了主流經濟理論的一些重要缺陷,藉以強調為何經濟學界應該要致力於重新建構經濟學選擇理論的理論根基,在會議中我指出一條可能的重建道路,並提出初步的模型構想。王信實教授和當時台大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生陳政弘同學則分別展示如何利用序數邊際效用理論分析「上癮」和「多期消費」的問題,並說明新理論如何避開主流的標準選擇理論的缺失。
簡單地說,假設一位擁有現金10元和咖啡0杯的需求者,面對一杯價格1元的咖啡時,正思考要購買或需求多少杯咖啡和保留多少現金的抉擇。
這時候此位需求者面對的由咖啡需求杯數和現金擁有數額的選項組合的角度來看,(咖啡需求杯數, 現金擁有數額)的選項組合可以是(0,10)、(1,9)、(2,8)、(3,7)、(4,6)、(5,5)、(6,4)、(7,3)、(8,2)、(9,1)和(10,0)等11個。
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標準選擇理論的第一個假設,就是假設此位需求者會利用一次比較兩個選項組合的方式直接從這11個中挑出帶給他最高效用的選項組合。每一個選項組合對應的效用是一個總效用數值,所以這是一種極大化總效用理論,是一種效用是「總量」概念的思維方式。
我認為人類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這樣思考選擇問題,人通常不會採取如此繁複的決策思維方式(對11個選項組合進行兩兩比較是相當繁複的決策思維方式)。我腦海裡關於人類選擇理論的第一個假設是:人總是會採取「值不值得付出第1塊錢購買第1杯咖啡;值不值得付出第2塊錢購買第2杯咖啡……」的思維方式進行決策,其中比較每次想像的或模擬的交易對應的「得」與「失」是一種常見的決策思維方法。
現今在我與我周遭的研究夥伴認為我已經找到比較成熟的與比較完整的模型的時刻,回首過去十多年來我所設計的半生不熟的不完整模型時,我發現我一開始時所指出的交易的「得」與「失」的研究道路與所設計的模型只對了一半,對的一半是交易的「得」與「失」的敲門磚或大方向是正確的,錯的一半是我沒有進一步從更根本的地方或概念去清楚定義或明確釐清代表「得」的「第1杯咖啡」和代表「失」的「第1塊錢」到底是什麼意義?要如何才能明確地定義呢?有時候覺得「第1杯咖啡」和「第1塊錢」看起來似乎非常的客觀具體又明確,有時候又覺得「第1杯咖啡」和「第1塊錢」好像是橫空出世的既抽象又漂浮的不踏實概念。
代表「得」的「第1杯咖啡」和代表「失」的「第1塊錢」到底是什麼意義呢?這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讓我感到不安。
最後我終於體會到,若以「先交錢再交貨」的決策思維方式來看時,以前述(咖啡需求杯數, 現金擁有數額)的例子來講,「失」的「第1塊錢」就是「由(0,10)的選項組合出發變動到(0,9)的選項組合的移轉或變化」;「得」的「第1杯咖啡」就是「由(0,9)的選項組合出發變動到(1,9)的選項組合的移轉或變化」。
若一個人重視「得」的「第一杯咖啡」的程度超過重視「失」的「第一塊錢」的程度,就表示這個人在意「由(0,10)的選項組合出發變到(0,9)的選項組合的移轉或變化」的「失」的程度相對低於在意「由(0,9)的選項組合出發變到(1,9)的選項組合的移轉或變化」的「得」的程度。因此,我提議的理論是指對兩個選項組合的「移轉」或「變化」進行(交易)偏好排序,而不同於對兩個選項組合(1,9)和(0,10)直接進行(非交易)偏好排序的總效用理論。我提出的理論因此是從第一個假設開始就不同於總效用理論的第一個假設的嶄新理論。
當時我不知道這個「得」與「失」的決策思維方式,到底和主流理論「總量」的決策思維方式有什麼根本的差異或不同。例如如何利用同一概念(如由選項組合的概念)將兩者清清楚楚地區別出來。經過十年的思索,我終於體會到「第1塊錢」和「第1杯咖啡」是「變化」或「由一個作為起始點的選項組合出發到另一個作為結束點的選項組合的移轉或變化」的概念。所以這個理論的效用是一種「變化」或「移轉」的效用概念,新理論因此從第一個假設開始就和採取只對「總量」或只是對「選項組合」做偏好排序概念的主流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嶄新理論。
從而在歷經十年的歲月之後,我現在將我所發展出的新選擇理論由「序數邊際效用理論」重新命名為「變化論」(Theory of Changes)或「序數移轉效用理論」(the ordinal transition utility theory)。
現今主流的標準選擇理論的極大化總效用理論是由「總效用」出發或只是對不同的「選項組合」做偏好排序的理論,而在變化論裡面沒有「總效用」的概念,只有「變化」或「移轉」效用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採取人是對不同的「由一個作為起始點的選項組合出發到另一個作為結束點的選項組合的移轉或變化」進行偏好排序的概念。
1954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沃德•愛德華茲(Ward Edwards)在發表於《心理學公報》(Psychological Bulletin)的〈決策理論〉(The 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論文中開門見山地指出:
除了心理學家之外,許多社會科學家也試圖解釋個人的行為。經濟學家和一些心理學家提出了大量的理論並進行了一些實驗來處理個人決策。此理論所涉及的決策類型如下:給定兩個狀態 A 和 B,個人可以選擇其中任意一種狀態,個人會選擇 A 而不是 B(反之亦然)。例如,站在糖果櫃檯前的孩子可能會考慮兩種狀態。在狀態 A 中,孩子有 0.25 美元,沒有糖果。在狀態 B 中,孩子有 0.15 美元和一塊價值 10 美分的糖果。決策的經濟理論是關於如何預測此類決策的理論。自從Jeremy Bentham (1748-1832)時代以來,經濟理論家們一直關注這個問題。近年來,消費者決策的經濟理論(或經濟學家稱之為消費者選擇理論)的發展已經變得極其複雜、數學化和龐大。
至少從Jeremy Bentham 開始一直到現在,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在思考選擇問題時就建立在選擇是對不同的「選項組合」或「狀態」做偏好排序的基礎假設上,並在此基礎假設上發展出龐大複雜的理論體系以及對應的經濟學世界觀。
變化論挑戰這個一直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關於人類選擇思維的最根本假設,若變化論的觀點是對的,將可能會對整個經濟學與心理學的選擇理論造成一些衝擊。
當讀者閱讀過本書之後,會了解這本書只是呈現如何應用變化論建構一套新個體經濟學理論,並且讀者會很容易體會到如何應用變化論建構一套新總體經濟學理論、一套新財務經濟學理論、一套新賽局理論……等一整套嶄新經濟學理論體系,並發展出關於人類選擇行為的一套全新的世界觀。
依據這兩種不同概念所建構出的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到底哪一套相對比較好或絕對比較好呢?以及變化論是否有潛力處理現在已經知道的所有對極大化總效用理論的挑戰而有潛力成為刻畫與解釋人類選擇行為的統一理論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等讀者讀過此書之後,再慢慢去了解、體會與判斷了。
現在,芝麻開門來!
目錄大綱
序 曲 十年磨一劍:探尋一套新經濟學理論體系
第一章 商品需求的簡單故事
第二章 得與失的商品需求模型
第三章 商品供給的簡單故事
第四章 得與失的商品供給模型
第五章 得與失的競爭商品市場模型
第六章 商品獨賣者故事
第七章 得與失的獨賣商品市場模型
第八章 商品獨買者故事
第九章 得與失的獨買商品市場模型
第十章 政府徵稅的簡單故事
第十一章 得與失的政府徵稅模型
第十二章 彩券需求的簡單故事
第十三章 買與不買的彩券需求模型
第十四章 對比:誰能勝出?
第十五章 測試:統一理論?
終 曲 期待見到把經濟學從目前悲慘狀態中救拔出來的創新性理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