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演算法服務的免洗人力:平台資本主義時代的勞動與剝削 Work Without the Worker: Labour in the Age of Platform Capitalism

Phil Jones 著 陳依萍 譯

  • 出版商: 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 2022-06-09
  • 定價: $340
  • 售價: 9.0$306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208
  • ISBN: 6263182849
  • ISBN-13: 9786263182844
  • 相關分類: Algorithms-data-structures
  •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5~7天)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演算法為人類的需求服務,
但它的運作卻建立在將人類視為免洗人力的剝削。

 



覺得Google、臉書變得越來越聰明,不僅馬上就能找到正確資訊、掌握即時動態,還會判別釣魚網站、過濾不舒服的內容?
事實是,演算法裡頭藏了真人:要有人教導機器學習,它才能變得「聰明」。
正如亞瑪遜的貝佐斯所言,人工智慧,其實是「人工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帶來人機混合的新工作模式。由自駕車、無人商店、語音客服開啟的趨勢,已經蔓延至翻譯、會計、金融、管理、醫療等更專業的領域。平台資本主義拆解原本的專職工作,將機器無法處理的部分,化成零散的微工作,拋給人力群包平台的接案者。
巨型平台規避傳統勞資關係,減少專業人力成本。在平台接案的微工作者沒有權益保障,也沒有固定薪水,甚至連為哪家公司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麼都不清楚,成為案主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免洗人力。
群包平台大灌「自由接案」的迷湯,但其實就是微工作者必須自行承擔所有風險。你不知道何時可以接到下一件案子,報酬會有多少,你成為工資的狩獵採集者,為的只是要一圓科技大亨移民火星的狂想。


在全自動機器人與智慧助理的喧鬧之下,瓊斯清晰而仔細地揭露使得我們的數位社會得以成真的工作者究竟身在何方。對於這個通常看不到的低薪、超時工作且毫無保障的世界,本書為必讀導覽。
——斯尼切克(Nick Srnicek),《平台資本主義》(Platform Capitalism)作者
 
讓瓊斯為你導覽數位化資本主義最醜惡的陰暗面。在此,科技巨頭監控工作者的一舉一動,把他們的鍵盤敲擊與滑鼠點選聲轉化為獲利,而在我們持續加班的同時,「工作」本身卻是分崩離析。為了在慘澹的未來降臨到每個人身上之前預先阻止它,瓊斯寫下了這篇優美的戰鬥宣言。
——賈非(Sarah Jaffe),《工作不會回報你的愛:對工作的奉獻,如何剝削我們、耗盡我們的心神,並使我們孤獨》(Work Won’t Love You Back: How Devotion to Our Jobs Keeps Us Exploited, Exhausted, and Alone)作者
 
在這本節奏明快的精彩著作中,瓊斯探討了數位經濟工作者的隱身之地。在此,全世界的過剩勞工為了不到兩美元的時薪標注影像、管理網站內容與教導運算法辨識寵物。《為演算法服務的免洗人力》同時也探究一種新的可能性:一無所有的微工作者該如何團結,帶領要求自由空閒與物質保障的全球運動。
——貝納納夫(Aaron Benanav),《自動化與工作的未來》(Automation and the Future of Work)作者
 
帶領讀者前往不為人知的人工智慧生產之地:在後危機的資本主義中,越來越多貧民窟、監獄與難民營中的人們受到高度剝削,靠著不穩定的微工作勉強餬口。瓊斯強調危機迫在眉睫,這種零散化的微工作會威脅所有人的生計,但他也指出,微工作也可能帶領我們走向一個超越薪資勞動的世界——只要我們勇於爭取。
——穆勒(Gavin Mueller),《砸毀工作機器》(Breaking Things at Work)作者
 
瓊斯可謂後加速主義的帶領者。
——佛斯特(John Foster),「戰場」新聞論壇(Battleground)
 
令人震驚……在讀過這本書後,你無法再用和以前相同的方式看待電腦,或是那些吹捧電腦乃是我們集體救贖之道的人們。
——布斯尼克(Katjo Buissink),《馬克思與哲學書評》(Marx and Philosophy Review of Books)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菲爾・瓊斯Phil Jones
《衛報》和《開放民主》(openDemocracy)專欄作者,目前於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擔任博士研究員、非營利研究組織Autonomy Digital hub團隊成員。

譯者簡介

陳依萍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和師範大學譯研所,現任自由譯者;秉持「堅知、達譯」的精神:堅實探究知識,致力傳達文句情理;為達成跨文化溝通的使命悉心認識世界;譯作另有《女人,你該好好愛自己》、《電玩遊戲設計與腳本創作法》等;聯絡方式:nitachen.trans@gmail.com。

目錄大綱

推薦序 巨平台 vs. 微工作:消失的勞動或甦醒的人性? 洪勝宗
推薦序 我們會迎來僕役經濟嗎? 洪敬舒


導言 土耳其機械人

縱使矽谷有了奇蹟似的進展而實現夢想,成功讓剛果礦坑自動挖採銅礦、富士康零件都用電腦自動組裝,且 Uber 的車輛都學會自動駕駛,這些技術也幾乎都還是要仰賴人工的資料處理,亦即標注、分級、歸類。除了最開始要先清理好資料才能輸入演算法,在開始執行後也要持續監督和修正。



第一章 矽谷的過剩人力

在亞馬遜首席執行長貝佐斯花一小時賺到一千三百萬美元的同時,一名難民只能靠著教導演算法偵測車輛來賺取幾美分。每個工作任務都加深了兩個世界之間的鴻溝:一個是範圍持續擴張、性命不值錢的大貧民區,另一個是智能機器人和身價數十億科技大亨所在的資本主義先鋒。手指點擊之間,連結了蠻荒與高尚的世界。


工作的末日?

儘管進入資本體系的人增加,卻沒有創造出相應的新工作。製造工作機會的速度,越來越跟不上需要支薪工作的人數增長速度。經濟成長停滯損及全球體系的同時,工作者被迫從事缺乏穩定性且零碎的服務性質工作,而資本卻是投入資料商品化和展望 AI 未來的投機生意,這只會讓人力過剩的問題惡化。


次就業

次就業指極度短暫、臨時及易變動的工作,包含大量無薪勞動、嚴重的低度就業或是薪貧現象,又或是有工作卻不保證能讓生活光景好過於無業的慘狀。



第二章 人工或人類智慧?

如果要讓自駕車能避免交通事故、聊天機器人能理解客戶的意思、自動交易機能承擔合理風險,首先要以經過清理和注解的資料來進行機器學習訓練,接著在開始運行後持續受人力監督。如果資料沒有經過整理,恐怕在訓練演算法時會有違程式人員的意圖。

從低階到監管式的資料工作
自動化理論學家的討論焦點往往擺在大量失業上,但工作的末日大浩劫不是真正的議題核心。事實上,我們面臨的是,越來越多服務業工作變成零工、微工作或是群包工作的型態,而自動化表示人要處理演算法或是跟演算法一起共事。以微工作而言,這些所謂「工作」往往跟無業沒有兩樣。



第三章 人即勞務

微工作並非新的工作和技能來源,而是類似於維多利亞時期的英格蘭、十九世紀的那不勒斯或現代孟買街頭上的求生怪景。我們應該要問的問題如下:微工作網站真正的支薪狀況為何?微工作是否提供如同真正專職工作的技能和福利?這些條件是否不同於其他無薪的求生法則?是否妨礙如傳統勞動階級般建立組織和團結?

從薪水到賭注
薪資本身成為投機活動;領不領得到,要視表現指標的達成狀況而定,且需要預備好投注未知時數的無薪工作。接案者的處境,越來越像是在魔術般變化莫測的經濟中賭博和碰運氣。使得工作者繼續回來接案的,是下一個案件會支薪的可能性。複雜的獎勵發放時程和可議的定價把案件變得遊戲化,並有效地將過剩人力和不穩定的工作性質包裝成刺激的新型趣味工作。

人即勞務
一天之內為二十幾家公司工作,一週囊括數百件不同任務,從語音翻譯到暫時管理計程車服務,工作者不再擔任單一明確的角色,而是內容包山包海到無法構成專職工作的地步。工作不再是「生活方式」的現象又往前邁向了一步。



第四章 掘墓工作

當今社會中,窮人和一無所有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訓練機器來追蹤自身的行動,並對自己居住的社區進行恐怖行動,或是取代自己在勞動過程中的角色,這些就連馬克思生動描述的噩夢般景象都始料未及。

黑盒子式的勞動
不像是為福特公司製作的零件、為星巴克沖泡的咖啡,或是客服人員進行的意見調查,微任務案件的產物常以保密為由不對接案者透露。將人聲語音轉碼時,接案者知道自己是在把有愛爾蘭腔調的講者說話內容寫成文字,但很難知道這段錄音到底是要做什麼(例如,要給聊天機器人演算法的資料),或是要怎麼用(例如,將速食餐廳自動化)。

欠缺勞動勢力的工作者
要隱藏的不僅僅是整體勞動過程,也要隱藏工作者彼此的身分。平台介面沒有向工作者提供通訊服務或是個人檔案。這一方面是要消除抵抗鬥志,另一方面更是要徹底排除傳統上勞動人口能產生聚眾勢力的機會。數千名工作者相互聯繫的話,祕密計畫曝光的風險就會增加。而且,還可能會破除演算法錯覺,因而打斷這些網站能帶來的金錢利益。

資料噩夢
在以處理資料和強化演算法實現自駕車及智慧城市時,暗藏的任務卻是要消滅自己與其他人的工作。工作者處理的資料推動了用來取代速食店員的聊天機器、取代送貨員的運送機器,以及即將替代工廠員工的熄燈自動工廠。他們監督的演算法讓監工和管理者變得多餘。Google 和臉書都清楚表明,內容管理者的最終職責,就是自動化自己的工作。



第五章 無薪抗爭

有沒有可能把摧毀自己就業根基的工作者組織起來?回答時,最好要把問題放大來討論:數量不斷增多的非正式工作者、計日臨時工和「微創業家」,是否具備足夠能動力來形成如同先前勞動階級運動規模的勢力?

沒有工會的聯合體
當傳統工會的策略明顯無法克服數位世界的挑戰,只好以論壇和外掛程式來推動新型的工作者結盟,縱使要面對帳號遭停用、慘遭負面評比和受保密協議懲戒的威脅。

無薪抗爭
正如其他非正式部門無產階級者所採取的行動,微工作者要想辦法有效擾亂流通,而且不能僅是減少人力。因此,將目標鎖定在破壞任務案件是必要的手段,實際作法從大量棄置案件到長期且大範圍「破壞機器」不一而足,而後者這個舊時的手段可能會導致準叛亂的組織動員。

無薪運動?
新冠肺炎疫情是否真正引發人類何去何從的壯麗願景,目前還無法下定論。但許多在疫情爆發之際出現的訴求提供了共同願景,能奠基於此來發起更大型的無薪運動。萬一如此大量被視為過剩人口的人參與運動還成不了事,那就毫無希望可言。因此,希望此刻所求助的,正是那些長期變得無望的人。因為,未來是屬於現在被排除在外的人。

一 無薪串聯
二 無薪者中心
三 訴求



後記 微工作的烏托邦?

在薪資社會中,微工作帶給工作者的承諾—獨立、彈性且休閒的工作生活—常常造成貧窮和工作不穩定;但在無薪社會中,微工作對工作生活的編排,卻反而能提供打動人心的願景,可說是躲藏在我們當前廢墟中的「具體烏托邦」。



致謝
注釋